忽然想起了“春天里”。不是因为他们上了春晚,也不是因为这一首成了流行的歌曲,也不是什么跟风跟潮的,是岁月的某个影子,照见了我的内心。在今夜,有种感觉悄悄地爬上了心头。确切地说,是那句“如果有一天,我老无所依”,穿越了时间和空间,重重地唱响在这样的夜晚。清晰地记得,刚刚听到这一句的当儿,心头也是这样,感觉被什么重重地击了一下,似乎流行着的乐坛,一下子有了一股冲击的力量,变得撼然震响。我已多年不关注流行,也不晓得哪些才算流行,虽然我爱听音乐,也乐意享受其中,然而,因为它,我觉得匆匆岁月的脚步里,依然有浓浓的屐痕在。大约一个月前,打开电视,我在央视看到了柴静对王旭和刘刚的采访。好久没有看到这样打动人心的访谈了,很大部分是缘于他们来自底层,对音乐的执着上,在执着中透出的某种热情和坚韧。但根本的是,他们对于境遇高下落差之后产生的心境,让我禁不住地设身处地,两个在通道里“卖唱”(当然并不是全部)的爱乐人,一个偶然的机会,竟然成名立万了!这样的“成功”是那么地猝不及防,他们一直无法适应并安心,我颇感动于他们的那种坦然心理--如果回到从前,我们照样可以!
当然,这样的“如果”基本上是无法实现了,时光不是一条能够回头的河流,他们因此也无法回到从前,这个时代,成名那么迅雷不及掩耳,成名自然带给了他们原先潜意识里所渴望的那份期盼,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不安和无奈,或许,这本来就是人类所面临的原有尴尬。但他们显示出了难能可贵的真诚,特别是王旭,说实话,我颇感慨于他的真诚和深刻(这两者在他身上是自然流露,他独特的真诚,自然地造就了区别于当下俗世众人的深刻),同时,在这种真诚和深刻之后,隐隐透出了相当大方的质朴,它依赖的背景是身后那片广袤的茫苍田野和山峦,时间是夕阳红在远山的谦虚。他们让我看见了许多东西,既有少年的记忆,也有大学的光阴,也有工作之后的经历,甚至自己以外的许多人和事,一下子涌上来,记忆竟会如此丰富和庞杂。两张面庞,何其亲切,没有任何明星矫揉造作的作态,该如何就如何,该不如何就不如何,我相信他们的说法,怀念以前的单纯--这并不是做作和矫饰,虽然我特别清楚地知道,他们再也没有以前的状态了。但幸好他们那么清醒,完全没有忘乎所以,更不至于忘了自己的起点在哪里,他们照样锻炼身体,照样爱自己的歌唱,依然坚持着可以坚持的东西。他们的存在,对于当下的许多人和事,包括我自己,实在是一个极好的参照。谨以此文,立作存照。(余音)